台中的第一條,甚至是全國第一條比較完整的BRT路線通車
身為一個交通迷怎能錯過如此盛事
碰巧在捷運版看到有鄉民在揪團試乘
看了看行程表,便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因為火車的時刻的關係,比約定的集合時間早了半小時到台中
於是趁著這個空檔先到BRT的台中車站拍了幾張照片
從車站即將離站的BRT
開上台灣大道一段(中正路)
回到BRT台中車站
有別於其他站體的白色屋頂白海豚造型
BRT台中車站是整個玻璃屋頂
據後來在車上解說大哥的說法
是因為若蓋不透明的站體,會擋到後面的古蹟台鐵台中站
頂著大太陽在不能遮陽的車站裡,彷彿置身於溫室和烤爐一般
好在BRT班次還算密集,旅客不需要在車站等候太久的時間
這個車站也是屬於臨時性質,待之後鐵路高架化通車
BRT台中車站會再另尋他處設站
自動售票機
垃圾桶
站名牌、進站閘門與另一輛進站的BRT
回到集合地點 - 台中火車站出站閘門外
主辦人(捷運版與公車版版主)拉起了"ppt交通類版"的黃布條
並接著說明今日的行程
至行李房外的服務台報到後
拿到的問卷、DM與紀念品
終於,我們要搭乘的那班車進站了!
車子停靠處與月台的間隙頗大
如果這是正式營運,應該是不及格
接下來是車子的內部
基本上內裝與一般的地地板公車沒有太大的差異
只是變成了雙節
照片有些是行車時所拍下,有些則是到終點站後我回到車上拍的
從前門往後拍,大家緩緩地上了車
右方一進門的地方有輪椅區,中間與後面的門各有一個
左方則是博愛座與可供放置小折的平台
回望前半段的車廂
接下來是兩節車廂的連接處
據說這裡才是這部車的重頭戲
許多人一上車後便在此研究了一番
車子轉彎時
兩側的牆面會如彈簧一般伸縮
下方的圓盤(鉸接盤)則會旋轉
可惜只有留下照片沒有留下轉彎時的影片
順帶一題
大家搭乘時建議不要在車廂連接處久留
否則可能會有安全上的疑慮
另外對於之前的"卡在半路"事件
解說的大哥說
為了避免轉彎角度過大造成車廂斷裂的危險
若轉彎角度超過一定角度,鉸接盤便會鎖死並熄火
之前的事件便是由於駕駛剛開始上路
對轉彎角度的拿捏還不熟悉,未來駕駛熟練後這樣的情形就會改善
後半截車廂相對前半截短了些
除了後門門口與中間的門相同的輪椅與小折放置區外
最後方則是如一般的低地板公車一樣隨著輪胎升高的座位區
回到車頭的駕駛艙
駕駛艙與乘客區是有稍微隔開的
司機大哥的後方是整個擋起來的玻璃
右方則是個及腰的小門
沒有另外再拍一張照片
不過從剛剛放過的一張,車子內前半的照片可以看得出來
駕駛的方向盤與駕駛界面
看起來與一般的大客車沒有太大的差異
順道一提
要當雙節巴士的駕駛長
必須同時擁有大客車與聯結車的駕照
車上資訊系統的部份
可以分成兩個部份
一個是在兩節車廂前方(司機右上方,與後節車廂在聯結處的上方)的到站資訊LED
另外則是分別在中間和後面門上方的轉乘資訊LED
轉乘資訊的部份,未來應該是會顯示該站可轉乘的公車,或是在與台鐵、捷運、其他BRT路線時顯示可在此轉乘
不過在試乘當天並未啟用
僅顯示"轉乘測試資訊"的字樣
因此也無法確認未來的用途
到站播報的部份
則與一般公車大同小異
播報語言包含國台客英
到站時會播報"XX 到了"
離站時則會播報"下一站 XX"
此為在司機右上方的LED到站資訊
回程時則在福安站錄下了一段
這則是在後半車廂的到站資訊LED
到站跟下一站的資訊並沒有連續播報,只是我把中間的空白剪掉了
參觀完了車廂
接下來便要搭著BRT上路了
由於是試乘,從起站台中車站到當天的終點站坪頂站間均不停靠
至於坪頂以後的車站
解說大哥說為了之後的通車,在該段安排了許多車輛在試車
為了不干擾試車的進行,團體試乘最多行駛至坪頂站止
另外專用道的部份
因為許多車站都還在施工,車子行駛到這些站時還是得開回一般車道
雙節巴士若頻繁的切換車道,除了造成其他駕駛的困擾,也有安全的疑慮
因此除了東海的一小段路程有開上專用道
其他的路段都是與其他車輛開在一般車道上
我選在司機旁的位置拍照片與影片
如此便能像開車一般看到車子前方的風景
台灣大道與五權路口
這裡是專用道的起點
與其他車在車陣中等紅燈
右方是茄苳腳站
專用道上的藍漆與"BRT"字樣
又一次在車陣中
之後完工就能一路超車了~~
與文心路交叉路口
捷運綠線的柱子已經一根根的立了起來
接近完工的市政府站
光明路橋上
此處沒有設置專用道
國道一號中港交流道下方
此處也沒有專用道
要一直到涵洞另一端的福安站才有專用道
最後在榮總-坪頂站間則是拍了一段影片
這段的專用道已經完工,除了在榮總站為了避開另一輛試乘的BRT外,均開在專用道上
可以體會一下BRT行駛在專用道上的感覺
最後BRT緩緩在坪頂進站
從停靠的緩慢與大哥的指導聲中
也可以看出此時駕駛大哥們還沒有完全熟悉BRT的駕駛與靠站
當然,車上大家講話的聲音也都不小心一併錄進來了~
應該也有不少人好奇
BRT到底是怎麼"對準"月台門的?
基本上是採用半手動的方式
由駕駛先緩慢靠站,以目視的方式將車門對準月台門
在即將對準時,再由門上的感應器感應車門與月台門的距離
而在第一個月台門前端則有指示燈
當距離在可接受範圍內時
便會轉為綠燈,告訴駕駛已經ok,可以停車開門了
當天的駕駛大哥因為還不太熟悉
因此還亮著紅燈就開門了
坪頂,到了!
到了坪頂站
此處有快捷巴士公司的工作人員來為我們解說車站的設備
坪頂站的屋頂與當天一起和我搭車的鄉民們~
上方是班次資訊
之後應該會顯示下班車多久後會到站
車站的尾端
BRT大部份的車站設計都僅供單側出入
僅有像台中車站、市政府站等等幾個預期搭乘人數較多的車站
才有開放兩側皆可進出
不過看起來要鑽進來也是可以?
不知道之後正式完工啟用會不會封起來
由於BRT班次密集
預期旅客不會花太多時間在車站候車
因此也取消了座椅的設置來換取更寬敞的候車空間
不過為了讓腳痠腰痠的乘客也能稍作休息
車站設計了幾個可以"坐"的欄杆
可以用半蹲姿坐上去休息一下
為了推廣節能減碳、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在這裡也設一個BRT、汽車、機車間的承載量換算廣告
接下來進入重點
首先是月台門的部份
為了充分展現月台門"防夾"的安全防護
司機大哥不惜以肉身做示範
讓我們看萬一夾到人,月台門會有什麼反應
右邊的門感覺遲鈍了一點
不過這樣的安全設計是以保護旅客安全為優先,只要不受傷,恢復速度慢一點其實也無妨
當天也發送了一人一張電子票證做紀念(悠遊卡、台灣通、一卡通,每個人隨機拿其中到一種)
也順便讓我們測試測試進出站閘門的功能
左右的小門一側只能進站,一側只能出站
中間的大門則是雙向進出
方便輪椅族或有大件行李的旅客搭車
不過感應速度稍嫌鈍了一點
人多的話可能會塞車
自動售票機
因為是無人站
所以也設置了空中服務系統
按下按鈕就會通到行控中心,又專人服務
包括不會買票、搭錯車迷路或其他疑難雜症都可以透過這個聯絡服務人員
行控中心的服務人員也可以透過上方的監視器清楚旅客的問題跟情況
再拍一下整個月台的空間
入口的站名牌
從BRT車道上拍車站外觀與BRT車輛
說真的我看不出來有像海豚
不過還算好看實用啦
為了節省經費,並增加一致性與識別度
因此雖然沒有拍到其他車站,許多也還未完工
但大部份車站無論外觀、內部配置都與這站大同小異
僅一開始提到的台中車站的外觀
以及部份人潮較多的車站兩端皆可出入等,有些許的不同
回程時因為景色跟來的時候都差不多
所以就沒有再多拍了
比較特別的是回程BRT在進站時
需要先右轉建國路,再迴轉進入月台
動線如下圖
因為我不太會電繪
用google map搭配小畫家畫了個陽春示意圖
大家見諒一下 TAT
我也從玻璃窗拍了一下車頭從建國路迴轉進站的影片
這裡除了建國路本身的車流,還有眾多要進入車站站區的汽機車、行人、公車、計程車
一個迴轉就花了2~3分鐘才完成
未來應該是BRT的一大瓶頸,也是極可能發生事故的地點
不過木已成舟
只能期待未來鐵路高架化完工
之後在這裡的動線會有更好的規劃
試乘活動到此告一個段落了
感謝今日活動主辦人與台中快捷巴士公司的辛勞
下一篇會敘述我在7/27開放一般大眾試乘首日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