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

在結語的第一個部份我想從安全的方面來下筆

畢竟不管任何運輸系統而言,安全應該都是第一要務

而對於如台中BRT這般行駛於平面道路與其他車輛交織的系統

安全更是大家所關心的課題

 

安全的部份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部份

第一個部份是在"全線完工"以前,目前半通車的狀態,所衍生的安全問題

第二個部份則是即使全線完工後,在安全上仍有的疑慮

主要是會與其他車輛產生衝突點的地方

 

 

在全線完工通車前,會有危險的幾個點

1.BRT車輛需不時進出專用車道

BRT在通過未完工的車站時,需要切回一般車道避開施工中的車站

在停靠已完工的車站,或是司機認為需要走專用道時又會切回來

如此龐大的雙節公車不斷進出專用道,會影響其他汽車駕駛,並產生一定的危險性

 

 

2.停靠車站時過晚進入專用道,車子難以停好

許多車站即使開放,但工程仍在進行

工程車或是工程機具就這樣佔用了專用道的空間

BRT的車子在某些車站必須在接近車站月台時才切入專用道靠站

以至於後段的車身無法靠在月台上,造成過大的月台間隙

有時乘客甚至必須走下車道再走上車

 

 

接下來所列出的,則是即使全部完工後

仍會有危險性的衝突點

1.台中車站前大迴轉

前面的文章有提到過

BRT的車輛在從中正路要進入台中車站靠站前

需要在建國路大迴轉

BRT的車身長度與迴轉半徑大概可與聯結車比擬

轉彎時也會有相當大的內輪差

但又不少司機不知道危險性,會從BRT的左側試圖進入台中車站站區

如此便可能在BRT迴轉時發生車禍

 

解決之道除了多加宣導不要在此處行駛BRT的左側外

之前還有人提出過

BRT東行改由中山路或民權路進入中區,如此在進入台中車站時便不需要大迴轉

但不清楚市政府是基於什麼樣的考量,堅持雙向都由中正路(台灣大道一段)進入道路狹小的中區

不過反正這也只是臨時車站,未來在鐵路高架化完工,台鐵新站啟用後

BRT的車站與動線勢必會再更動

只期待屆時會有更好的規劃設計,在這之前也不要有太嚴重的事故發生

 

 

2.仁愛醫院站

仁愛醫院站位於台灣大道一段,與柳川交叉的興中停車場前

此處只有西行(往靜宜大學方向)有設站

這裡也是屬於沒有設置專用道的混合車道段

 

在BRT要停靠仁愛醫院站時,需要從快車道穿過慢車道

到在路邊的月台停靠

如此便很可能與行經此處的機慢車發生車禍

 

或許原因之一時為了解決這裡的問題

之前台中市政府便提出了要在此處禁止機車行駛的構想

不過像這樣的政策勢必會造成民眾的反彈

即使定案也需要給民眾一定的適應跟緩衝時間

短期內也不太可能實施

 

此外,BRT從車道穿越慢車道停靠月台

會不會產生類似於半完工時期,BRT從混合車道切到專用道上的月台一樣

後半段的車廂無法緊靠在月台產生過大間隙的情形

還需要等此站完工啟用後,再做觀察

 

 

3.BRT東行,台灣大道與五權路口

此交叉路口也就是過去的中港路變為中正路的路口

除了是BRT專用道的終點,路幅也變窄了許多

從原本的單向兩快一慢車道+1BRT專用車道

縮減為只有一快車道+一快慢混合車道

西行往靜宜由窄變寬,問題不大

但東行往車站由寬變窄,專用道也消失了

BRT與其他車輛、機車從4個車道匯聚到2個車道

再加上橫向與轉彎的車流

很容易發生意外

 

基本上這裡問題應該很難完全解決

頂多依靠號誌來減少車流相衝突的可能性

但還是得靠駕駛人保持警覺、注意安全

 

 

4.從快車道進入慢車道,或從慢車道進入快車道

台灣大道沿線基本上快車道禁止右轉

右轉車輛需由快車道進入慢車道

當然用路人如有其他需求,也會在快慢車道間切換

因為BRT車道設在快車道的最外側

因此在進出快車道時,可能會與BRT發生碰撞

用路人在進出快車道時,需要注意此時是否有BRT的車輛通過

 

 

除了台灣大道一段,還有光明路橋與中港交流道這裡是屬於沒有專用道的路段

不過這裡本來機車與汽車就會分流

中港交流道這裡本來也就不少聯結車與其他大型車輛

因此並不會因為BRT的加入而增加這裡的危險性

開車行經此處的用路人無需把BRT當成怪物,只需要平常心開車注意安全就好

 

 

安全與車流衝突點的問題大致就寫到這裡

至於其他新聞上常提到的問題

例如司機因為駕駛不純熟卡在半路、載客途中加油等等

我認為這些問題反而不是最嚴重的

畢竟新的系統上路本來就需要一些時間發現新問題然後除錯

司機們也需要時間熟悉駕駛

隨著時間久了,這些問題自然會慢慢的被解決,然後消失

 

 

在車站設計的部份,很多人認為過於陽春

沒有廁所、不擋雨、沒有冷氣

我認為這要回歸到當初蓋BRT的本質

也就是要以低成本,來提供方便快速的運輸服務

因此不能每樣東西都與捷運比擬

如果最後因為提供太多額外的服務而使成本大幅上升

便失去了當初蓋BRT的初衷

因此我覺得,不妨用"有站外收費設計,稍微高級的公車站"來看BRT的車站

畢竟BRT也算是同時有"公車"跟"捷運"特性的"公車捷運"

形式與設備上接近公車,但班次與速度上則有捷運的便捷

另外,BRT班距也短,6分鐘就來一班車

乘客在車站停留的時間也不會太長,我認為也不會有太多額外服務的需求

即使夏天很熱或是寒冬會吹點風,但車子很快就會來,就能到車上消暑避寒了

唯一我認為需要改善的

是應該開放乘客在車站與車上喝水

畢竟沒有冷氣在夏天還是有點熱

讓乘客補充一點水分我認為是必要的

 

 

最後,則是關於市政府還沒完工就急著通車的部份

不少人批評胡志強與林良泰是為了年底的選舉在作秀

我個人的看法是

在批評這些政治人物之餘,不妨也思考一下,目前的政治體制、社會環境與民意對於政治人物行事的影響

畢竟也不會有人會喜歡這樣被大家罵到臭頭,如果可以當好人大家當然都樂意之至

有沒有可能其實是在整個體制與民意,間接造成政治人物這樣的決策,以這樣的烏龍方式呈現在大家眼前呢?

 

以台灣交通建設時常發生的延後通車、追加經費為例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建設所需的工期與經費往往會被低估

當然有部份是因為天災或其他外在因素在一開始沒有被考量

但即使這些數據都在一開始都被正確的呈現,會有怎樣的結果?

 

想像有天某位交通局長提出一份計劃

要蓋一條捷運要花10年工期,1000億預算

即使這個數字估計的完全正確

很有可能在議場上就被評為影響交通、浪費錢的建設

也很有可能引起群眾的撻伐

但若交通局長認為此條路線有其必要,需要盡快興建

最後做出的決策很有可能就是"以最樂觀的數據估計工期跟經費"

"先讓案子通過,其他的之後再說"

當然議會本來就有監督與為民發聲的功能與義務

只是若從這樣的角度

或許更能看出問題的癥結點

而不是淪為沒有實際效用的批評

 

再以政治人物時常在選舉前作秀為例

如果從反面思考,這些政治人物們個個"為善不欲人知"

在現今的民主社會,我們又要如何知道這個人有沒有真的在做事

如果做了好事沒讓大家知道,還會被評為沒有政績、沒有作為

也因此造就了這些政治人物"為善唯恐人不知"的作秀行為

 

當然站在交通專業的立場

實在不樂見台中BRT這樣急就章的通車

只是希望大家可以從一個不一樣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

僅僅是我自己的見解

讓關心台中交通建設的朋友們可以一起來思考

 

 

不管如何

還是樂見這樣新的一種運輸系統在台灣上路

也願台中這條命運坎坷的BRT

能在未來蒸蒸日上

作為未來其他縣市與其他路線的新典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ntisocracy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